按: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、看病贵问题,坚持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,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,实施临床路径管理,探索上下一体、分级诊疗、分段服务的协作医疗服务模式,促进了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纵向协作、横向整合,较好的满足了百姓就近就医、放心就医的需求。
河南省息县建立分级诊疗新模式
一、主要做法
(一)坚持政府主导,统筹协调推进。按照“政府购买、路径分级、服务分段、合同管理、绩效支付”的总体要求,以县域卫生规划为依据,研究制订协作医疗服务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,成立协作医疗服务领导小组,下设联络科具体负责相关事宜。在县人民医院与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4个病种协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,逐步扩大病种和实施范围,不断完善协作医疗服务的运行机制。通过建立协作医疗质量管理体系、制定适宜的临床路径、完善按病种付费运行机制、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无缝衔接、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措施,从政策制度上引导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协作医疗,为群众提供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。目前,全县已建立起以县级医疗机构为核心、乡村医疗服务网络为依托、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明确的协作医疗联合体。
(二)规范服务路径,明确功能定位。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,促进医疗机构优势互补,组织县、乡、村共同研究制定了病种协作服务的核心路径,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,不同医疗机构在标准核心路径的基础上进行完善,确定个性化辅助路径,按照核心路径实施跟踪监管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按照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进行费用分解和分配,经过谈判签订协作医疗服务协议。县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疑难重病的主要治疗阶段,乡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机构、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的后期康复和慢性病的诊断治疗,村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疾病门诊、慢性病的康复和管理,并协助开展公共卫生服务,形成县、乡、村一体化、分工明确的分级诊疗体系。通过明确责任,上下联动,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定位开展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。
(三)推行分级诊疗,实施双向转诊。坚持从群众就医需求出发,充分尊重群众的选择权,由群众自主决定,签订 “分级诊疗、双向转诊”协作服务协议,引导群众合理有序就医。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,进行分段治疗、分段计费、连续管理。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上级医疗机构质量负责制,实行县、乡、村一个路径走到底,畅通县、乡、村三级转诊渠道,推行县、乡检查结果互认,避免重复检查,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费用,节省卫生资源。按照转诊条件和“钱随人走”的分段诊疗原则,乡、村级医疗机构经过诊断需要向县级医疗机构转诊的,由联络科负责办理各种转诊手续,待病人病情稳定后,依据下转条件,县级医疗机构再将病人转到乡、村医疗机构,乡、村医疗机构按照疾病临床路径单继续各项治疗和康复服务。上级医疗机构对转诊患者质量负责,实施跟踪管理,确保患者不管转到哪里,管理路径都一样,诊治不间断。
(四)健全运行机制,确保持续发展。一是帮带机制。县级医疗机构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,帮助解决技术难题,指导基层按照规范路径开展医疗服务。同时,定期免费为基层培训业务骨干。二是竞争机制。各医疗机构之间自主选择协作单位。乡、村级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和地理位置,可选择两所以上上级医疗机构作为协作医疗单位,签定协作医疗服务协议,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。三是提升机制。县里每年拿出500万元购买专家服务,引进省内外管理和专家团队,带动提升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。四是考核机制。县卫生局制定《息县新农合协作医疗服务考核办法》,监督医疗服务协作工作的实施,医疗机构之间根据协议进行监管,实施绩效考核,并根据考核结果按病种进行绩效支付。五是支付机制。双向转诊过程中,下转病人只交住院自费部分,其余费用由县合管办与医疗机构按病种进行付费,医疗机构之间按医疗服务项目进行结算。上转病人如果在乡级医疗机构就诊交纳了自费部分,转入县级医疗机构后,只需补交经县级医疗机构核定自费部分的差额。
二、取得的成效
经过探索和实践,息县建立了分级诊疗体系,强化了县、乡、村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,充分发挥了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效益,促进了县域内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,提升了乡、村医疗机构的水平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。
(一)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。协作医疗促进了县、乡、村一体化的建设和发展,进一步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布局,强化了县级医疗机构对乡、村医疗机构的帮带功能,促进了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和优质医疗资源的持续下沉。县级医疗机构通过对基层进行技术帮扶指导、人员培训、派驻骨干医师等方式,提升了乡、村医疗机构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。
(二)县域内医疗资源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。通过明确责任,上下联动,较好地解决了乡、村医疗资源利用不足和县级医疗机构超负荷运转的现实矛盾。分级诊疗充分发挥了基层医疗资源效益,让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定位承担有关适宜职责,减少了县级医疗机构工作负荷,让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生能够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重病,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。
(三)有序就医的秩序初步建立。协作医疗引导病人进行合理分流、科学施治,校正了群众不管大病小病都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医的心理。通过建立协作医疗服务关系,促进了健康管理与疾病治疗的有机结合,增强了群众对乡、村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信任,相互之间构建了新型的和谐医患关系,形成了“基层首诊、分级诊疗、双向转诊”的有序就医格局。
据调查,协作医疗实现了“一升两降”的显著效果,即县、乡级医疗机构床位周转率明显提升;患者外转率明显下降,从2012年的24.9%下降到2013年的21.1%;次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,以2型糖尿病为例,次均住院费用从2365元下降到2200元。(河南省医改办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