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网络中国节·重阳】重阳节习俗重温


发布日期:2022-09-29 17:52:25  信息来源:未知

【网络中国节·重阳】重阳节习俗重温

1.png



  “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。”

  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节日,其实源自于一个“谐音梗”。

  《易经》中认为,六为阴数,九为阳数;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,月份与日期皆逢九,所以称为“重九”;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,因此又名“重阳”。而“九九”与“久久”谐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意,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。

  在中国古代,人们对于重阳节还怀有更多特殊的感情。

 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,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早期在秋收丰庆时举行敬天祭祖仪式活动,相沿成习,成为秋祭民俗。

  三国时期,人们已把重阳这一天视为节日。曹丕在《与钟繇书》中说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,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。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至唐朝时,重阳作为节日被正式确定下来。

  重阳节有哪些节日习俗?

  让我们一起循秋风的芳踪,漫步历史——


1

重阳节习俗——登高

 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,至于其由来,则众说纷纭。

  有人认为重阳登高以避灾祸。《西京杂记》中说:“三月上巳,九月重阳,士女游戏,就此祓禊登高。”南朝梁吴均的《续齐谐记》中还记载了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传说故事。

  也有人说重阳登高源于山神崇拜。《礼记·祭法》记载:“山林川谷丘陵,能出云,为风雨,见怪物,皆曰神。”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,“登山祈福”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。

  不论如何,在天高云淡、秋高气爽的时节,登高远望、游目骋怀,亦可使人心旷神怡,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.png

  明天启青花山水人物图梅瓶


重阳节习俗——赏菊花、饮菊花酒

2

  金风轻扬,拂开秋菊万朵。相较于萧瑟的木叶,盛放的菊花更点缀起明亮的心情。于是在重阳佳节,人们赏菊饮酒、吟诗作赋,别有一番情趣。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“菊花舒时并采茎叶,杂黍米酿之,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,故谓之菊花酒。”

  菊花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, 有治头风、明耳目、去瘘瘅、治百病的功效,蕴含祛灾祈福的寓意。

  人们甚至还在头上簪菊花。杜牧就在《九日齐山登高》诗里说:“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”


3.png


  明万历青花折枝菊花纹梅瓶



3

重阳节习俗——重阳糕

  重阳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, 其原型是汉代的“蓬饵”。唐、宋时称重阳糕。明、清时也叫“花糕”,因其上装饰的栗子、枣子斑斓如花而得名。

  重阳糕种类繁多,有的是“以糖面为之,中夹细果,两层三层不同”;有的则是在“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”;还有“以糖肉秫面杂物为之”的菊糕。

  除了舌尖滋味的享受,“糕”与“高”同音之意,因此重阳糕又蕴含着“步步高”的美好寓意。

  此外,人们会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祝愿子女健康平安,百事俱高。



4.png


   清青玉婴戏荷莲纹牌



重阳节习俗——佩插茱萸

4


  王维的一句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流传千古,更点出了佩戴茱萸的节日习俗。

  汉代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”

  前文所提的桓景登高避灾的传说也有提及佩戴茱萸。费长房对桓景说:“九月九日,你的家中应当有灾。应该快些回去,让你的家人各作绛囊,盛茱萸,系在手臂上,登高饮菊花酒,这场灾祸便可去除。”到唐宋时期,插茱萸的风俗更加盛行。

  其实,茱萸作为一种中药的果实,具有醒脑、驱虫等功效。《风土记》中说:“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。俗以此日茱萸气烈成熟,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,言辟恶气而御初寒。”茱萸入药,还可制酒养身祛病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5.png

  明青玉乳钉纹双耳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