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病胜于治病
发布日期:2010-04-06 10:56:27 信息来源:未知
防病胜于治病
□马 林
“上医治未病,中医治病初,下医治病重”,被称作医者三境界。有一则小故事记载了战国时的魏文侯问名医扁鹊,你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为高明?扁鹊称大哥的医术最高明。他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,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,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,只有家中人知道。二哥次之,他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,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小病,所以他的名气只在家乡流传。扁鹊声称自己最差,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,一般人都看到他内外用药,还动手术,以为医术高明,名气就渐渐地响遍全国了。这则故事形象地说出了扁鹊追求治未病的最高境界。对于疾病,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,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。所以说,预防胜于治疗。
人的健康至重病有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预防变化的发生,比治理变化结果更容易,对人体健康更有利。因此,我国古代的医家就倡导未病先防,已病早治,重病防变,提出了“治未病”的科学论断,其核心思想就是预防为主,寓预防于治疗之中。“未病”指尚未患病的机体,“治未病”就是调养、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,防患于未然,防止疾病发生。
我国现阶段的卫生工作方针就明确了坚持预防为主。“治未病”观念所倡导的未病先防与现代“预防为主”的新医学模式是相吻合的,它包含着调养精神、体格锻炼、合理饮食、适时养生及科学用药等丰富的内容,不但包含了预防身体方面的疾病,也包含了预防心理方面的毛病,以使人们健康快乐的享受生活每一天。
但是,现实生活中,又有多少人认识到防病比治病更重要呢?防病保健往往是“说起来重要,做起来次要,忙起来不要”。健康的人很少珍惜健康,没有健康的人向往健康,失去了健康的人倍感健康之宝贵。
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靠养成。卫生部在2008年1月发布的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—基本知识与技能(试行)》,是全世界第一份由政府颁布的有关公民健康素养的官方公告,目的是培养公民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,及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,促进并维持自身健康。可以肯定地说,按照这66条健康素养规范自己的行为,定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健康这种有限的财富资源。
相对于生病后的乱投医来讲,预防保健或许能够使人更从容一些。因为预防保健并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。据媒体报道,近年来,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了一场全球医疗危机,“看病难”、“吃药贵”、“因病致贫”等也一直是热点问题。这些问题迫使人们对医学核心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,促使了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转变。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已从“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”,转向了“预防疾病和损伤,维持和促进健康”,并以此推进医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。
没病治未病是一个健康新概念。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发布了对健康的新定义: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,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、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。健康新观念包含了对人的生命及价值观念认识的深化与改变,体现了对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更加关注。
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。我市卫生部门大力推进全民健康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,各部门协作、全社会参与,定能为促进市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及建设“健康信阳”做出积极的贡献。
原载: